Wednesday, May 10, 2006

专访曾国辉 CHAN KOK HOOI


迷宫式创意公司
文/蔡长璜

虽则视感逼迫、色彩跃动、细节繁杂,曾国辉的架上绘画萦绕人心的倒不是那溅落的模糊的血肉,而是四下沉寂、一片荒辽的情境。那些作品充满了虚实倒置的场景,形象互涉的构成方式更是他玩得淋漓尽致的手段。


面对你那些时空离析和种种杂交派生的物象,脑海中总是玄虚一片……总而言之,画里呈显了似是而非而又似非而是的冷酷异境。可否谈一谈画家自己的想法?

我的作品可能源于一个概念、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一种感觉或一个进行式作品的“新发现”。我通常会把那些ideas记录下来,尤其是那些有趣但有待斟酌、考量的。被用上的虽经取舍及调整,直觉显然是我“创意公司”的老大。

许多人在观赏作品时有欲马上理解作品意涵或作者意图的懒惰要求。但是我的作品不是直线式叙述抑或单线发展,而且常没设置终点也没提供答案,有的只是一些交织的模糊线索。我让观众根据自己的思想经验自行揣测玩味。

曾有人说我的画很恐怖,惟我自觉画境的诡异及黑色幽默,它关乎我对伤亡、虚伪等的敏感和对时空的好奇感慨,以及倾向于探讨人生的黑暗面相联系。

在速食的消费文化愿望影响下,我希望你能够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作品,可以吗?

我想,我的作品主要是寻常生活上的观察,配合想象力所补捉到的夸张意象,它探讨了生命的荒缪和不确定性,包括人生中的黑暗与衰朽等,那些迷离的时空、诡异的氛围等内容都是我精心堆砌的迷宫,也是我创作过程中所探索出来的表达手段。

你的谈话中实际上已交待了个人对艺术发生与接受的观点,惟观众在作者所谓“常没设置终点也没提供答案”的“陌生世界”里会不会遭遇找不到门路的尴尬?

我想有些观众也许会有点处境困难,或所谓的尴尬,尤其是当他指盼一个他认为必然会有的终点时。他可能找到路(线索)而找不到门(目的地),或在找到门后,门后竟又是路;但我不排除他们准会发现其他的方向并对之前的目的地产生怀疑的可能性。有一些观众或许会先看到门面,指了指并说声“哈!超现实主义”或“嗯!写实画法”或“唷!MIA style!”后就转身离去,所以也无路可迷……

其实个人觉得没终点没答案的现实本不会太陌生。人生的道路本来就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会有陌生的感觉无非是出于我们对终点的普遍认为或有意无意的憧憬吧!

尽管如此,之前拥有个别视觉经验的观众是否应该只顾著走自己的路,从表层的图式结构伸舒到内部的作者本义的联想、感知或融通呢?

我们往往是被经验引领的,它就如响导般,在纷攘之中我们理应会选择一条较为熟悉的通路。在完成作品之前,自己也有许多需要摸索、探询的地带,所以我想我是无法掌握每个观众的。但我想大家都了解,信任自己的响导同时,其他响导也必有其独到的心得或特异的发现的。

你觉得个人的众多作品中有哪些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我觉得是〈Life Concert〉与〈The Sour Milk of the Milky Way〉(银河酸奶),尤以前者应是最易介入的。相较于我其它作品,这幅画除了场景与物象之间的关系直接得多以外,旧屋内的小儿身、老人脸的“主角”以及纷落的枯叶,也较明显地透露出画中所探讨的,即某种攸关岁月的感慨。只是我进一步地安排了理应不该出现的水晶球和灯光效果,并让“主角”因唱歌而动起来,尝试让表现出来的生命显得苍凉华丽的同时,又带着某种难以置信的荒诞感。

欲介入你的“迷宫”没有直路,接受者显然也无法破解“它在于探讨生命的荒缪和不确定性”的意向。然而那些意象诡异的细节,是否为刻意的铺排,抑或具有“确定性”的响导作用?

你指的细节是比例看起来较小的物象吧!很多时候这些物象是叙述主线延伸出来的分支,让许许多多的“发生”与主线交织或呼应的尝试。再以〈Life Concert〉为例,从岁月的感慨──向来不喜欢文字的诠释,我姑且称它为该作的主线吧!──延伸出来的包括某些残酷现象对比年幼天真之自嘲无奈。这反映在许多细节上,包括“主角”身穿的印有超人标志的T恤和画面右边玻璃橱上的儿童“super heroes贴纸”,以及溅血的舂臼、餐碟上的美人鱼骨等。

而有些物象是通过细节来配合、表现或强化。例如〈银河酸奶〉中的“拳头花”(我私下称之为Bunga Boleh),即观众近看时会发现的花盆上所栽种的一粒粒紧握的拳头,是为了配合内容所刻意加强的讽刺性表现;有些细节则是尝试通过并置来发挥作用,以便和主题相联系。再如〈银〉中,我将泳池与两只烧鸭并置,即让烧鸭在该池上游泳,冀图跟我们对富足生活的憧憬开个玩笑。

乍听之下,接受者似乎愈来愈难以一种直观、愉悦的方式去面对那些具有特定指涉的物象了。画家的“寻常生活”是否会投射在自己所构筑的另一世界里?

那只是我作为一名接受者而提出的解读可能之一而已。虽自信于自己营造的意象及意境足以牵引一些观众的思想情感(包括直观的及喜欢思索的观众),惟我所谓的“迷宫”其实也包含牵引观众“思路”的布局。种种物象的运用形成“迂回断续“的线索,让许多观众(尤其是喜欢寻求答案或终点的)在根据自己的思想经验自行揣测玩味时,经历着在内里摸索时的不确定感,譬如前述的“迷路”状况。

我本身的生活不常投射在作品中……那些情节大多由观察及想象中得来的灵感。甚至乎有时作品中的情感投射也是出自我感知到的某个对象的内心状态,或对于某种情境的体会。

(原载《VMAG》,2006年3月,吉隆坡:MEASAT Publications Sdn Bhd.)


【曾国辉简介】1974年诞生于槟城,1992年于锺灵中学毕业,同年荣获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奖学金,翌年南下都门接受纯艺术的熏陶,专修油画。艺院毕业后迄今,国辉默默苦干,近年来,他的架上绘画作品接二连三地赢得国内外艺术界的肯定,例如:2005年度日本九州别府“亚洲当代艺术双年展(别府市长大赏)”、2004年度马来西亚当代青年艺术家创作赛(平面组三名特优奖得主之一)、2003年Philip Morris东南亚/马来西亚绘画赛(五名优异奖得主之一),等等。此外,他也热衷于本地戏剧艺术的活动,曾为不少演出构想了奇美的舞台;目前生活在吉隆坡,为一名“鬼头鬼脑”的艺术工作者。

No comments: